说起来,我这《我的早年生活版本大全》,折腾了可不止一天两天了。最早琢磨这事儿,还是好几年前,那时候刚过完一个坎儿,具体啥坎儿就不细说了,反正就是突然闲下来,心里头发空,总想找点啥事儿干干,也算是给自己留个念想。
最初的冲动与第一版草稿
我就想着,老老实实按时间顺序来呗。从我记事儿起,一点点往后捋。那时候真是雄心壮志,觉得自己记忆力还行,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应该都能想起来。于是乎,我就找了个旧本子,拿起笔,吭哧吭哧开始写。
结果?写了没几天就卡壳了。要么就是时间线混乱,A事儿明明在B事儿后头,我给记反了;要么就是好多细节模糊不清,写出来干巴巴的,跟记流水账似的,没劲,自己都看不下去。这一版,我暂且称之为“流水账初稿V0.1”,基本上就是个废品。
痛定思痛,尝试主题式回忆
后来我就寻思,这么写不行。纯按时间线,太散了,也抓不住重点。我就想,要不换个法子?按主题来写。比如,专门写写我小时候的玩伴,再专门写写上学那点糗事,还有跟家里人的一些片段。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这个法子,一开始感觉还行。写“玩伴篇”的时候,脑子里呼冒出来好几个名字,还有一起掏鸟窝、摸鱼的场景。写“上学糗事篇”,那更是素材丰富,什么考试作弊被抓包,上课睡觉流口水,现在想起来都还想笑。这一版,可以说是“主题拼盘V1.0”。
但是写着写着,又发现问题了。各个主题之间,它不是孤立的!玩伴里头有同学,上学糗事里头有家人,这么一切割,感觉把活生生的记忆给弄得七零八落的,不连贯,也失去了那种生活的整体感。
引入“他人视角”与口述整理
就是有点犟,认准的事儿不弄出个名堂来不甘心。我就想,是不是我自己的记忆有偏差?或者说,太主观了?于是我就开始“骚扰”我爸妈,我哥我姐,还有一些老同学、老邻居。逮着机会就跟他们聊天,旁敲侧击地问他们,记不记得我小时候的某些事儿。
这一问,还真问出不少新东西!有些事儿我自己都忘了,他们还记得清清楚楚。有些事儿在我记忆里是这个样子的,在他们嘴里又是另一个版本。挺有意思的,就像破案一样。我就把这些聊天内容,有些录了音,有些做了笔记,然后回来再慢慢整理。
这一整理,工作量可就大了去了。得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,跟我自己的记忆对上号,还得去伪存真,有时候同一个事儿好几个说法,我都得琢磨哪个更靠谱。这一版,我叫它“众说纷纭考证版V2.0”。感觉离真相近了点,但还是觉得少了点“我”自己的东西。
回归初心,情感串联,终成“大全”
折腾了这么几轮,我也有点累了。有一天晚上,我翻着那些乱七八糟的稿子、笔记,突然就有点释然了。为啥非要追求一个绝对真实、绝对完整的版本?记忆这玩意儿,本来就是主观的,带着情感色彩的。
我就想通了,不用非得搞那么严谨,跟写历史论文似的。重要的是把那些真实的情感、真实的感受给记录下来。哪怕有些细节记不清了,哪怕有些事儿在不同人嘴里有不同版本,那也是我早年生活的一部分。
我这《我的早年生活版本大全》,就成了个大杂烩。里头有我最初的流水账片段,有按主题写的一些章节,也有根据别人回忆补充的内容,甚至还有一些我对同一件事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和感受。我不再强求统一,而是把这些“版本”都给它收录进来。可能有点乱,可能有点啰嗦,但我觉得,这才更接近真实的生活——生活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,对?
现在这个“大全”,我时不时还会翻出来添几笔,或者修改一下。它就像一个活的记录,跟着我的心境一起变化。也挺不求完美,但求真实自在。这就是我捣鼓《我的早年生活版本大全》的整个过程,分享给大家,也算是个小小的记录。